2017年10月13日,三峡电视台《直播宜昌》栏目记者一行三人前来采访我院“蘑菇园丁”刘世玲。
事情起因是近日4例因尝鲜而误食貌似“鸡蛋菌”毒蘑菇的村民被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,经过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肾损伤、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心肌炎。这些误食村民表示前些年都会采摘食用一样的野蘑菇,并没有出现任何异样,不清楚这次中毒的原因。
记者一行前来采访刘世玲,询问照片中中毒者采摘食用的是不是“鸡蛋菌”?到底是哪种食用菌?怎么分辨两者的区别?刘世玲一一作答,她指出图片中为白毒鹅膏菌,具有毒性,死亡率很高。幼菇时外观跟鸡蛋菌比较相似,但颜色、菌柄处有区别。而鸡蛋菌也是鹅膏菌属的一种菌类,它的学名为“橙盖鹅膏菌”,是一种美味的野生食用菌。
鹅膏菌属大约有600个伞菌物种,其中有一些世界“闻名”的剧毒菇类。在欧洲,误食毒菇从而死亡的案例中,95%的案例祸首是鹅膏菌属,但“橙盖鹅膏菌”没有毒性。橙盖鹅膏菌一般在农历五月到八月之间生长繁殖,一场暴雨过后,幼小的子实体就像剥了壳的咸鸭蛋那样在土壤里冒头了。它外裹一层厚厚的白色包被,里面是金红色的菌伞团,因为菌伞还没有“撑开”,看起来就像是椭圆形的咸鸭蛋黄。而当数小时后,菌柄生长、菌伞展开,“咸鸭蛋”就真正成为我们常见的蘑菇形状。正因为此,橙盖鹅膏菌也被叫做“鸡蛋黄蘑菇”,味道不错,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对它也是情有独钟??上У氖?,这种蘑菇目前还不能人工培育。
对于记者提及的“如何分辨”的问题,刘所长表示,“作为普通市民和村民,最好不要贸然的采摘野蘑菇,因为有毒和无毒的菌类外形非常相似,有的菇在幼菇和成菇时期的外形、颜色都不一样。在有些情况下,专业人士都必须带回实验室做孢子印迹分析才能辨别。所以,希望非专业人士不要抱有侥幸的心态,采摘食用野蘑菇,最好购买市面上来源可靠的食用菌。”
刘所长随后邀请记者们查看《中国大型菌物资源》图鉴,并告知记者们为了摸清宜昌地区大型野生真菌资源的家底,我院微生物团队历经2年时间在宜昌地区不同海拔、不同方位较原始的森林调查已知的食用菌有八十余种,有一部分有毒性,还有一些未知的食用菌不明确其毒性,所以希望市民能够警醒,不误采误食野生菌类。